周二晚上,上海市中心的一间宴会厅里,40多人比肩连袂地坐成一排排,他们中有老有少,既有衣着光鲜的专业人士,也有穿着随意的学生。这些人有的来自食品行业,有的是决策者,有的来这里只是出于好奇,但他们对重新思考社会的食品问题都有着共同的兴趣。
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正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。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,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膳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,肉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,导致猪肉、鸡肉和牛肉生产空前繁荣。今时今日,肉类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膳食的主要组成部分,但人们对于那段肉类紧俏的日子记忆犹新。
中国国内的农业部门也已经开始应对民众饮食习惯的改变。目前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8%,家禽和畜牧养殖业的规模虽然增长较为缓慢,但却在不断扩大。小型农场正在被大规模的工业化集团所取代。
集约化肉类养殖行业的扩张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压力。中国生猪存栏量几乎占世界总量的一半,但中国仅有全球10%的可用耕地和7%的淡水资源。华北11个省份中有8个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。
污染也是一大问题。据美国智库组织Brighter Green估计,来自大中型养殖场的污水仅3%得到处理,导致大量流出的污水进入人类的供水系统。而过量使用抗生素也导致人类的耐药性上升。
这些影响是“生态文明”和“美丽中国”工程需要面对的。对中国而言,西方的大农业模式未必可取,更非必由之路。
安全问题
这是一场由“良食基金”主办的研讨会。与会的人们之所以聚到一起并不是为了讨论大农业,他们感兴趣的是食品和健康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,以及中式和美式饮食的差别。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此欠缺了解。
他们想知道如何保证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靠。转基因食品是好是坏?是否应该担心水资源的过度使用?用玉米喂养肉牛是否比用草喂更好?
这次讨论就像是对当前中国食品和环境广泛关注的一个缩影。
耶鲁助理副校长、食品专家拉菲·塔海伦正在北京、杭州、上海、成都、长沙的高校巡回演讲,分享自己在耶鲁校园里推广“可持续”菜单(他将此定义为“对人类和地球都有益的食物”)的经验。